看過一句比喻:
家是一幅山水畫,父親是巍峨挺拔的高山,母親是綿延不絕的河流。
父親用山的風骨,撐起一片天地;母親用水的細膩,讓日子活色生香。
一個家最好的模樣,莫過于父親有大格局,母親會過小日子。
父親有格局
五代時期,薊州漁陽有個大善人。
當別人都在催促孩子考取功名之時,他卻帶著五個兒子助危扶困。
比起功名利祿,他更看重孩子的德行與胸懷,結果卻是,五個兒子個個及第,八個孫子位極人臣。
這是南宋王應麟筆下“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的佳話,也是父親有格局,孩子有出息的力證。
英國心理學家艾爾弗說:
“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巨大,會一點一滴地滲入孩子的血液,嵌入孩子的靈魂。”
父親的眼界,決定了孩子探索生活的邊界。父親看得遠,孩子飛得高。
民初教育家張武齡,對子女的要求就10個字:獨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
他培養的四個女兒,個個出類拔萃,結局美滿。
他從未用 “三從四德”束縛女兒,反而極力倡導現代化教育,鼓勵孩子釋放天性,追求自我。
帶女兒聽昆曲、讀詩書、辦雜志,鼓勵孩子們走出去見世面、大膽交朋友,囑咐她們不可將自己拘于閨閣之中。
他曾開玩笑說:
“我給女兒的名字里,都加上兩條腿兒,讓她們像男子一樣,走出閨門,甚至走出國門。”
在張武齡的培養下,四個女兒長大后,不僅知書識禮、性格開朗,還都在事業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連葉圣陶都感慨:“張家四才女,誰娶了都會幸福一輩子。”
教育家寧十一,將父親比作家庭這艘航船的掌舵者,他說:
“對家庭的發展來說,父親的格局,會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
父親用魄力與擔當,為孩子撐起了可以翱翔的天地,用見識與智慧丈量出一個家庭未來的路。
母親會過日子
知乎上有人問:“有個會過日子的媽媽,是什么體驗?”
有個高贊留言說:“媽媽會過日子,平淡的生活就總有驚喜,不管你經歷什么,都能被家里的煙火氣治愈。”
“日本經營之圣”稻盛和夫篤定地說:我一生中,對我影響最大的就是母親,她的愛在我的體內生根發芽,成了我巨大的支撐。
即便是耄耋之年,他仍忘不了小時候,母親為他做的栗餅和黑糖小豆粥;忘不了坐在爐火邊,那束溫柔的目光。
稻盛和夫的童年,在戰亂與貧窮中渡過,他能有心勁兒走下去,多虧了母親時不時釀造出一點溫暖。
這種源自母親的力量,恰如作家梁曉聲所言:
“母愛是偉大的,這種偉大在生活的小事中;母愛是真摯的,這種真摯在細碎的叮嚀中。”
梁曉聲曾在小說《母親》里,講述了兒時與母親的點滴往事,如今讀來,仍如一股暖流浸潤心田。
上世紀六十年代,大伙還過著一窮二白的苦日子,但在梁曉聲的記憶里,卻盡是甜蜜。
冬天的夜晚,母親把他和兄妹們放在暖烘烘的炕上,一邊做針線活兒,一邊話家常。
忽然地,母親像變戲法似的變出一本小人書,孩子們搶過來看,母親則去烤幾塊紅薯,漿洗一下棉衣。
在梁曉聲筆下,母親可謂神通廣大,無所不能。
家里的土房子本像個地窖,卻在母親的打理下,窗明幾凈,溫馨舒適。
吃不上飯的時候,母親會身手矯捷地爬到樹上擼榆錢兒,再把榆錢兒做成蒸糕、小豆腐、面糊湯,美味可口,唇齒留香。
日子里一點一滴的溫暖,滲透進孩子們稚嫩的心靈,像一方活水,滋潤著孩子們成長。
直到很多年后,梁曉聲仍不無感慨地說:每個孤單的日子里,我都想念母親,深深地想念。
老一輩常說,小孩子就像地里的農作物,見風就長。
其實,這風從來不在外面,而是從媽媽心田吹來的味道。
媽媽的守候,看似稀松平常、繁瑣細碎,卻細膩到深入骨髓。讓我們無論在哪,只要想起媽媽,身體里就長出堅硬的盔甲,足以御風霜。
臺灣心理學博士洪蘭說: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會過日子的母親,總能讓一家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她仿佛一枚小太陽,將關懷播撒在角角落落,豐盈孩子的心,也照亮了家庭。
作家吳淡如說:
“家,是唯一不需要理由就可以回去的地方,是讓你覺得不管變成什么樣,那都是能接納我的地方。”
家,能成為避風的港灣,休憩的驛站,離不開父親的有力托舉,母親的體貼入微。
媒體人@明前茶,講過一個“割漆人教子”的故事。
割漆人老鄭的兒子讀高中后開始厭學,大伙本以為老鄭會把兒子毒打一頓,誰曾想他卻說:不讀書也罷,跟著我當割漆工吧。
妻子鄭嫂急了,生怕孩子受苦。
但老鄭看得遠,他說:孩子馬上18歲了,要讀書還是打工,讓他自己選。
結果,兒子只去了一天,就累得垂頭喪氣,渾身酸痛。
這天晚上,當他回家時,發現母親早早做好了一桌子美味。
服務熱線:0692 -410 8608 彭先生:13648756780
電子郵箱: 1317444909@qq.com
公司地址:瑞麗市海關聯檢樓姐告路環島西側
我公司是一家專門從事國際進出口業務的公司,公司主營國際貿易業務中的國內采購,國內運輸,海關環節代理報關,報檢,退稅,中緬或東南亞各國的國際貨物運輸、清關業務等的專業國際貨運代理和退稅公司真正實現了國內國外倉到倉,門到門的專業服務。